10月28日上午,重庆市万州区发生重大交通事故,当地22路公交在长江二桥桥面突然越过中心实线,与一小轿车发生碰撞,冲毁护栏,坠入长江。(详情)
就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,天津的一家水下机器人队伍第一时间协调救援设备,赶到事故现场,利用专业设备找到了坠江车辆。
今天,天津广播(ID:audiotj)记者联系到了前方工作人员,回忆了当时水下搜寻情况。
“河豚IV-A”水下机器参与救援
当听到“重庆一辆大巴坠江了”消息时,天津深之蓝工程部员工柳海兵非常震惊。而此时,公司发出救援响应,派出他和售后工程师张贺帅等四名同事,分成两组赶赴现场。
对于柳海兵、张贺帅他们来说,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参加到这样的救援行动中去。此前河北潘家口水下长城救援、四川雅安大渡河搜救以及今年6月佛山市的溺亡事件,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搜索经验。
▲柳海兵
10月29日上午,佛山蓝天救援队声呐技术人员副队长“无忌”,携带深之蓝“河豚IV-A”水下机器人及潜水装备到达事故现场,执行打捞任务,利用声呐技术探测水下情况。
柳海兵和他的同事是在29日凌晨4点赶到天津机场的,他们直飞重庆,高铁到万州,下午直奔万州长江二桥的事故现场,并与佛山蓝天救援队汇合。柳海兵介绍,这次搜救水下环境复杂,水深达到70多米,水流速度快,水下能见度大约只有一两米,人工打捞几乎不可能,这些客观条件也为搜寻工作带来了困难。
事故发生地点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,事发桥梁全长1153.86米,位于重庆万州主城区下游聚鱼沱河段,北接枇杷坪街道办事处的康家坡,南连江南新区的南山寺,是一座特大型子母塔悬索桥型,桥宽20.5米。在详细了解了现场情况、确认了车辆的坠落点后,进行多波束声呐的安装,设备水下配平,经过仔细勘查后,找到了最佳的布放位置,下潜顺利进行。
长江水流速度比较大,一般潜水员或者水下机器人很难下水,河豚IV-A水下机器人动力比较强劲,可以适用于长江流域的流速。它下潜深度可以到300米,如果有持续电力供应的话,下潜时间基本没有限制。
在对坠江大巴车的搜寻,当地搜救部门首先通过声呐进行大范围查找,划定疑似点,再通过水下机器人进行排查确认。根据此前中国之声《新闻纵横》报道,此次水下机器人,也是在当地水下搜救过程中的首次使用。
二次下潜逆流而上发现大巴车
10月29日下午4点左右,深之蓝‘河豚IV-A’水下机器人进行了第一次下潜尝试。“由于不了解水下地形情况,事发地水流大,也不知道公交车在水下到底多少米处。第一次下潜作业是上游布放,在下潜到30米时,水流太大,顺流而下,机器人不好操纵,因此返回水面重新选择下水点。”
机器人返回后,他们总结经验,选择了从下游布放,逆流而上再次尝试搜寻。“顶流下潜,水下暗流特别大,能见度不到两米,需要下潜到70米左右的深度,也为操作设备带来了很大难度。”
在机器人下潜到水下65米时,声呐图上距离机器人25米处的位置突然出现了一个长方形的高亮点,柳海兵此时的心提到了嗓子眼。“看形状,估计那就是坠江车辆了”。
柳海兵通过远程操作手操作设备慢慢贴近目标,越临近目标水底情况就越复杂,这时候不仅要保证机器人能够在较大水流速度下保持平稳,同时还要防止与水底物品缠绕。就在距离亮点2米左右的时候,摄像头里看到了大巴车的黄色外壳和车身广告标语、电源线等物品,大巴车总算是找到了。
通过声呐扫描和摄像观察,预判车辆是侧躺在水底,最终于下午18点,水下机器人确定车辆位置,并进入大巴车内,拍摄到了清晰的水下画面。10月30日6时48分,潜水员开始尝试下水作业。
搜寻需要贴近车辆观察,长江水流速度比较大,一般潜水员很难下水。柳海兵说:“由于我们选用的河豚IV-A水下机器人动力比较强劲,可以适用于长江流域的流速。它下潜深度可以到300米,如果有持续电力供应的话,下潜时间基本没有限制。为了确保万无一失,我们另一组人员还携带者江豚IV-C随时待命,以备更为复杂的水下情况。”
根据最新消息,30日晚,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潜水员鲁玉鑫在失事公交车内找到了黑匣子(行车数据记录仪),31日凌晨0时50分,公交车行车数据记录仪打捞出水并移交给当地公安部门。深之蓝的工作人员仍在现场待命,随时准备协助当地进行进一步打捞作业。
目前,相关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中。